您现在的位置:mg摆脱放分时间 >> 教学科研>> 教学论坛>> 正文内容

浅析“自省自克”与“因材施教”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7日 点击数: 字体:

        一部中国教育史,博大精深,可供一个教育工作者学习继承的太多。通过学习,对最具代表性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中的地位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孔子不愧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奠基了许多教育基本理论,二千多年前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理论研究仍有很多启迪。孔子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而且是我国治国安邦甚至整个亚洲汉文化文明史的奠基人,在现代文明,近代文明,古代文明中孔子教育思想所起的作用具有导向性、不可替代性,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养成教育-让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
        自省自克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部分,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核心是要自己的内心世界符合社会公认的准则和规范,因此道德贵在自觉,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孔子特别强调要从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与别人发生矛盾,首先要“求诸己“寻找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他要求学生遇事要善于进行自我省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平时培养学生的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正确观念和辨别能力。
        道德准则和规范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对个人起着约束作用,因此,需要个人克制自我,才能维护公共道德,善于自克才是道德养高的标志。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个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礼”就是“仁”了,也就是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了。
        现代教育也非常重视养成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成才,想做人,没规矩不成方圆,是我们多年的理念。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公德意识、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孜孜以求的探究能力、发现问题的开拓能力,使他们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尊敬老师、特别是尊敬家长,孝敬父母,爱护环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此学校制订了《mg摆脱挂官方网站》对全体学生,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学生言行。例如:
(1)课堂上的不带课本、交头接耳、睡觉、做其他作业或看其它书、自习课说话、体育课穿皮鞋等;迟到、旷课、旷操、早退等;实行德育分数考核。
(2)打架或参与打架的;出入网吧的;和校内各级老师顶撞吵闹的;考试作弊的;男同学留长发的、女同学穿奇装异服的和特高跟鞋。对违纪学生进行处理。
(3)对优秀学生奖励。对获学校表彰的,获社会和市表彰的等都提出相应形式的奖励。
        通过养成细则的落实,让学生最终有十个良好习惯:
① 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做)
② 尊重别人(耐心听别人讲话)
③ 规范行为(按规定行动)
④ 不忘责任(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
⑤ 学会节俭(学会节约每一分钱)
⑥ 健康第一(天天锻炼身体)
⑦ 物归原处(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⑧ 勇于表达(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
⑨ 要有计划(成功必备)
⑩ 喜欢清洁(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通过教育,学生面貌会发生很大变化,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高涨起来,真正的实现了一种转变:“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晚自习能做到鸦雀无声,老师在与老师不在一个样。我认为:养成教育是学生(应该从幼儿园学生、小学生、初中生)的一门必修课,从学生的遵守纪律可以折射出他们将来的遵纪守法;从现在的努力学习可以反映出他们以后的爱岗敬业,从他们的孜孜以求可以想象他们将来的工作中的精益求精;从现在的团结同学可以推测他们以后团队意识、同心同德。
(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张扬个性,抬头走路。
        这项教学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与个别差异的矛盾,教学中自然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从现在我国的中学教育现实出发,忽视学生资质、性格、才能、志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求。拖一高多年来坚持这一教法并取得了成功。我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教学工作尤其如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年级越高,差别越大。然而我们每一次课堂教学就其本质来说,反映的应该是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由于客观对象的复杂性和思维个体的某个局限性,也就不可能做到每人每次的思维成果都是等值的,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思维成果的差异性,因此,按程度分班上课,适当确定各班教学的起点和标高,教材统一,但进度不一,每个班上课内容不一,作业有别,特别是考试不统一,各班出各班的题。先面对学生的个体,再面对学生的全体。通过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自然健康发展。同时教师要摈弃“以本为本”的传统观念,确立“以本为例”、“人人成才”的教学思想。摆正:“全体发展”与“特殊发展”的关系,提倡人才发展的非同步观,确立教育目标的多层次性,要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设计他们的未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抬头走路,走自己的路;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解决“智力差,吃不下,智力好,吃不饱,老师出力不讨好”的教育痼疾,使学校真正成为每个学生淋漓尽致展现个性的舞台。从现实在我国的中学教育现实看因材施教有喜有忧,我们评价学校的标准是高考,或是分数。它基本也是评价学校的重要标准,单就此标准,中学阶段怎么样进行因材施教?自恢复高考以来,中学在因材施教上采用了以分数为标准,分快、中、慢班上课,这既是因材施教形式上的保证,又是实际的需要,大学不仅优中选优,还办了重点大学,少年班,实行精英教育。但近几年,国家多次出台政策,希望或者强制中学(义务教育阶段)要搞平等教育,取消重点班与非重点班、小学升初中不进行毕业考试,升入初中不能也不可能按成绩分班,学生随机分,班主任抓阄定。从某种意义上论,我国人口多、学生多,人们盼望一种公正的平等的教育,这样做有利于社会安定。但我认为,它违反了因材施教原则,应该说,教育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帮助,提供帮助是教育功能的实质,也是限度,学习对教育的享有,享有教育,表明学习承担着发展自己的义务,教育不是万能,学校也不是万能,不会使每个学生都会成为英才,这主要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所致,因材施教原则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同样学习诗书礼乐,文行忠信程度不同,能力各异。有的千乘之国,有的千室之邑,有的百乘之家,你能说他们没有受到平等的教育?孔子没有面对全体学生?孔子不重视差生教育?恰恰相反,孔子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非常熟悉学生的特点,能够用精练的语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偏,由也喭”正因为如此,他的教育和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学生同样问孝、问仁、问政,他的回答往往是难易、繁简各不相同。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他的答复竟截然相反,就是根据两人的特点不一,“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实际上,如果孔子不“教人各因其才”,反而是对学生的一种“不尊重”教育,也是一种“误人子弟”,那么,孔子也就不可能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独享二千年“万世师表”尊称的大思想家、教育家。
        总之,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育理论对今天的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我们大谈搞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共中央又号召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工作。重新认识自省自克、养成教育、做人教育仍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关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得到三点启发:第一,教育和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第二,既要坚持共同要求和统一标准,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专长,避免一刀切;第三,结合当代教育的趋势,根据现在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寻路[ 06-07 ]